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让刘震云1993年发表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温故一九四二》重新火热。 采用调查体 故事开始于1992年。“一位我所敬重的朋友,用一盘黄豆芽和两只猪蹄,把我打发回了一九四二年。”这一年,河南大旱,后又遇蝗灾。寥寥中原,赤地千里,300万人口饿死。刘震云用纪实的方式、幽默的笔调,开始“穿越”之旅。或采访当年亲历者,或引用报刊数据,作者带读者经历了一段很少有人知道甚或连当事人都早已忘记的历史。 刘震云认为,《温故一九四二》和小说不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靠作者的想象力,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结构等等,是通过虚构达到真实的内心。而在写作《温故一九四二》时,我采取的是一种‘调查体’,美国有这种方式。”刘震云说,“这种体裁的作品是通过外在事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来达到内心的真实,作家要得到这些,需要具有笨拙的精神。”为了写作此书,刘震云沿着灾民走过的路途,重新走了一遍,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一点一点进行采访。 放弃河南 1942年,有更多似乎更重要的事情被记载在史书中:蒋介石长住重庆,宋美龄正在访美,共军被围困在延安,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欧洲火拼,斯大林格勒正被德军围城,侵华日军刚拿下了中条山。这一年里世界发生的许多大事成就了今日的世界。 也就在这一年,河南发生饥荒。大灾之年,千里绝收,饿殍遍野,易妻女,人相食。1943年2月1日的《大公报》,刊登报道《豫灾实录》,记者张高峰细叙河南见闻,愤怒地指出:“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着纳粮!”次日,《大公报》社长王芸生撰写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将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矛头直指当政者。一通讯一社评,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2月2日晚下令《大公报》停刊3天。3月初,张高峰被国民党豫西警备司令部逮捕,并遭刑讯。 抗战爆发以后,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军粮、草料、兵源全部“就地取材”。1937年-1942年,河南出兵出粮均列全国之首。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交完赋税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遑论1942年全省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完全绝收。 在蒋介石看来,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而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他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他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3000万子民。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他才会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 1943年3月22日,美国记者白修德的报道《等待收成》刊发在美国《时代》周刊。河南的灾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也带给蒋介石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此时正值宋美龄在美国巡回作秀、讨要贷款最关键的时刻,这篇文章不啻一颗重磅炸 弹,极有可能打碎蒋氏夫妇全盘计划。 蒋介石只能派员前往河南视察,拨了法币1.2亿赈灾。即使是这点杯水车薪的钱,也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截至彼时,河南至少已经饿死了300万人。这个数字,被当时的河南官方统计为1062人。 300万人因灾死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而且,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自认为是从战略意义上放弃河南的,根本目的是抗日,所以没人会想到后面出人意料的剧情。 农民倒戈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为什么?因为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灾!无论日本人出于什么意图,总之,不少人因此活了下来。 “中原王”汤恩伯向豫西撤退时,被豫西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截击,5万多国军束手就擒。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这些粮食没有拿出来赈灾,因为“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会是中国的;但如果士兵饿死了,日本人就会占领这些土地。” 习惯高高在上的政府已经忘了人心向背的关键。在当权者的眼中,人都是他们的棋子,每走一步,都有他们的谋虑。可是,人终究不是棋子,活着是人的本能。 最后,刘震云抛出一个问题——该如何评论那些做了汉奸的河南同胞们,是要做饿死的中国鬼,还是做不饿死的亡国奴。作者选择了后者。 □禾禾 ■链接 刘震云,男,1958年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199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早期因《单位》、《官人》、《一地鸡毛》等对小人物的白描写真,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温故一九四二》,刘震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