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成千累万的灾民,像热锅底上的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向洛阳汇聚,但无数的灾民倒在了步行西逃的半途;即使灾民侥幸逃到洛阳,因为只余下这一段向西的铁路,火车运力远远不足,灾民也难以逃离灾区。同样,救灾物资也难以运进灾区,导致了200万人口死亡。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交通闭塞,导致陕、甘大饥荒死亡惨重 随后发生的陕西、甘肃两省大饥荒作为又一个反证,证明了铁路在救灾中的作用。1928—1930年,陕西、甘肃两省持续遭受了长达3年的大旱灾袭击,此次旱灾由于持续时间长,并且伴随着传染病的流行,死亡人数远远超过1920年那次旱灾。陕西省在3年的灾荒中,死于饥饿及传染病者高达300万人,甘肃死亡人数也高达250万-300万。 陕西、甘肃由于在清末的战乱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因此相对于华北平原来说人烟稀少,但在这次饥荒中死亡人数却如此之多,可见饥荒造成的人口死亡率之高,与1920年华北大饥荒形成了鲜明对比,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陕西、甘肃由于没有铁路,交通闭塞,灾民难以逃离灾区,只能绝望而盲目地在灾区内流动,救灾物资与人员也无法及时到达。此次饥荒中,由于死亡人口太多,也由于人口在灾区内的流动,导致了瘟疫流行,死的人更多,这也是由于交通闭塞,缺乏医疗卫生方面的援助所致。 如果此时陇海铁路已经延伸至西安、兰州(此时只到今三门峡市),此次饥荒造成的人口损失决不会如此惨重;与此同时,铁路纵横的河南、河北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情况与陕甘完全不同,死亡人口远远少于陕西、甘肃。在华洋义赈总会等中外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在洛阳等十多个县设立了招待处,灾民经本县登记后分赴各招待处,然后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地乘火车经平汉(原京汉)、陇海、道清、北宁等铁路远徙他乡,仅1928年,就有二十多万的河南灾民迁移到了东北。 据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调查,1928年上半年,流入东北的难民就高达331,928人,从此时起的3年内,平均每年流入达16万人以上。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华北地区的灾民,而交通不便的陕甘灾民则人数寥寥。此时的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广人稀,是中国的“新大陆”,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北方人民最后一块可以大规模移民的土地,是逃离苦难家乡的避难所,如果没有铁路,这一切是难以想象的。 解读1942年中原大饥荒的关键词 仅仅十数年后,1942年河南饥荒之所以造成2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后果比1920年饥荒严重得多,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主要原因。由于当时河南的北部、东部以及南部都被日军占领,向北、东、南的交通不畅,灾民只有向西逃荒。河南当时有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于郑州,交通便利,但此时洛阳以东的陇海铁路被战争破坏,平汉铁路断绝,因此灾民只有到达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才能坐火车逃亡,这与1920年饥荒形成了鲜明对比: 1920年时火车从四个方向装载救灾物资进来,灾民可就近坐卸货的空火车四散逃亡,几个小时就可以逃离灾区;1942年“成千累万的灾民,便像热锅底上的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向洛阳汇聚”,但无数的灾民倒在了步行西逃的半途;即使侥幸逃到洛阳,因为只余下这一段铁路,火车的运力远远不足;铁路经常遭受黄河北岸的日军的炮火轰击,所有的桥梁都被炸毁,白天交通完全中断,火车只能在夜间在日军炮火的射击下冒险走临时修筑的弯道,而“为保持铁路畅通,铁路职工表现了极大的英雄主义和智慧”。 在这种艰难的战争条件下,侥幸逃到洛阳的灾民难以逃离灾区,同样救灾物资也难以运进灾区,一度一个月只能运进不到2万吨粮食,对于1000万灾民来说杯水车薪。但即使如此,截至1943年4月,这一段仅余的铁路运输了80万灾民抵达陕西,因此如果是和平时期,河南的铁路没有遭受破坏,仍然四通八达,随着更多的救灾物资抵达灾区,将会有数百万的灾民逃离灾区,此次饥荒的死亡人数也将随之大大减少。 “战争”、“铁路”才是解读1942年河南饥荒的关键词。在这一时期,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救灾动员能力与动机,新闻媒体与信息的传播自由度,甚至造成灾荒的自然因素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现在有些作品、媒体动辄引用的制度性因素,并不能解释为何在这一时期,几乎在同一地区多次灾荒造成的后果却如此不同;它们只是一种简单化且不切实际的解释,甚至有些是人云亦云、互相传抄、以讹传讹的夸大、歪曲与虚构,同时却缺乏对这些灾荒背景与事件更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近代人口史专家,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网络编辑: 李夏同 责任编辑: 刘小磊
相关新闻 专访《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主编钱钢 1989年,钱钢到了《中国地震报》,不久,报纸更名为《中国减灾报》。筹备改版期间,钱... 1942大饥荒是如何结束的 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统计,1942年河南大旱所导致的饥荒中,死亡... 1942:大饥荒中没有缺席的新闻人 1943年2月1日,重庆《大公报》刊发了张高峰深入河南灾区的实地采访文章,原题《饥饿... 一九四二, 虚构与真实 1992年,在《农民日报》工作的刘震云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县魏邱乡李恩村采访。他是应好友... 《一九四二》拍出和没拍出的 “最黑暗的时候,人性能散发出一些微弱的光芒,这点微弱的光芒照亮了这个民族的未来。不是... 重返1942 1943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白修德决定,与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
评论19条
同步评论并分享本文到: 评论发送中,请稍候
12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