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WWW-08JJJ-COM【首页★新址】WWW-08JJJ-COM_日韩★WWW-08JJJ-COM

当前位置: 主页 > www-08JJJ-com 首页 > DIV&CSS >

战争与铁路:解读1942年大饥荒的关键词

时间:2012-12-24 05:5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站长起源 点击:
提到1942年饥荒时,不能忽略日军侵华的战争大背景:战争使得灾民北、东、南三个方向的逃亡路线受阻;战争使得铁路中断,只余洛阳以西一段,运力不足,救灾物资难

WWW-65JJJ-COM

1942年大饥荒中的灾民剥树皮为食的场景。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提到1942年饥荒时,不能忽略日军侵华的战争大背景:战争使得灾民北、东、南三个方向的逃亡路线受阻;战争使得铁路中断,只余洛阳以西一段,运力不足,救灾物资难以抵达灾区,灾民难以逃亡;战争使得人力、物力匮乏,救济能力下降……这些都是1942年饥荒河南死亡人口远超1920年饥荒的重要原因;有些文章一面有意渲染侵华日军的救灾作用,一面贬低中国政府的救灾努力,却忽略了以上这些因素,严重违背了史实。

近代史上的四次大饥荒

近来1942年中原饥荒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已经有不少文章从灾荒的原因、救灾的过程、信息的传播、死亡人数等对文学、电影、媒体建构的饥荒事件提出了有力的质疑,本文拟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对几次华北、中原地区的大饥荒对比,揭示铁路在救灾过程中的作用以及1942年饥荒为何如此严重。

20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人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饥荒:1920年华北饥荒造成了50万人的死亡;1928-1930年西北-华北饥荒中又有500万人死于非命;1942年河南饥荒导致200万-300万人的死亡。而在1877—1878年的华北饥荒在短短的两年内造成了1,000万人的死亡。

这4次中国近代史上的大饥荒有一个共同点,首要的起因均是干旱。持续的、大面积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歉收甚至绝收,人们在耗尽储藏的食物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外部的救济,或及时地离开灾区,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饥荒的原因除了首要的干旱等自然因素外,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储藏食物的多少,或政府救济能力、效率的强弱、高低,交通便利与否均是决定饥荒危害程度的重要条件,在同样烈度的自然灾害下,这些因素将直接决定在饥荒中死亡人数的多少。

丁戊奇荒,灾民坐以待毙

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考察中国近代的1877—1878年(又称丁戊奇荒)与1920年的两次华北饥荒,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在饥荒中不同的作用,及其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两次大饥荒的起因均是极其严重的干旱,它们在波及的范围上基本相当,丁戊奇荒持续的时间较长。

1877—1878年,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旱灾造成的严重后果几个月后才为外界所知,政府、私人团体和国际社会无法进行及时的救灾活动,这些遭受旱灾袭击的地区也耗尽了粮食储备,许多人已经在外界援助到来之前死去了。

当这一消息终于为外界所知的时候,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大饥荒,中国政府非常紧张,尽其所能调用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准备运往灾区,同时国际上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但是由于当时没有铁路及完善的公路交通,外界的援助难以运达灾区。从每一个可动用的港口都有物资涌向天津,码头上粮食堆积如山,政府仓库全部储满,所有船只都被征往山西省和直隶的河间府运粮。大车小车全部动用,拖沓的中国政府机构紧张到了极点,以应付迫在眉睫的大灾。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华北地区又缺乏便捷的水运系统,所有救灾物资只能依靠人力与畜力运往内地灾区,效率极为低下,不仅无法及时运达,而且大量的物资在运输的过程已被运输它们的人和动物消耗了。沿海港口与仓库中粮食堆积如山,却只能眼睁睁地目睹大批灾民饿死。

同样,由于缺乏便捷的交通,灾民们也无法逃离灾区,只能坐以待毙。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当时现代化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国尚未建立,由于大批死亡灾民的尸体无法及时掩埋,灾区瘟疫流行,使得许多在饥饿中幸存的人又大批死亡。

1920年大饥荒, 铁路创造奇迹

与1877—1878年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20年饥荒,几乎与前者相同的恶劣气候降临了同样的地区,华北5个省几乎1年时间没有任何降水,号称“四十年未有之奇荒”。与清政府相比,当时北洋政府的救灾决心与能力相形见绌,筹措的被侵吞前的资金也仅及救济1/10的灾民;救济工作主要是依靠华洋义赈总会等非政府组织,但也只救济了七百多万的灾民,占灾民总数不到1/3。因此,华洋义赈总会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其救灾工作的成绩的确很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但是从救济灾民的人数讲,1920年饥荒的救灾效果也十分有限。

将1920年与1877—1878年饥荒相比,1920年饥荒的死亡人数仅及后者的1/20,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并不是政府与非政府的救济组织,而是铁路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于1876年12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的吴淞铁路。这条全长仅14.5公里的单轨铁路是由英国商人修筑,通车使用后获利甚丰。由于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车不到一年,吴淞铁路就被中国政府花巨资买下,不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拆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正值大饥荒,北方的几千万灾民正由于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而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中国自行建造并保存至今的铁路是1882年建成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全长仅9.2公里,但从此中国终于跨入了铁路时代。

此后,在中国辽阔大地上,清末至民国初年又修筑了开平、关东、中东、南满、胶济、芦汉(后改称京汉)、京张、京绥、关内外(后改称京奉)、正太、沪宁、汴洛、津浦等主要铁路干线,1915年汴洛铁路向东向西延伸至徐州、观音堂(洛阳以西30公里),至此,东北、华北大地上已经形成了铁路网。

据内务部赈务处统计,1920年华北饥荒的主要地域集中在京兆区(北京附近)与直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5个省,其中京兆区17县,直隶省86县,河南省77县,山东省21县,山西省64县,陕西省75县。除了人口稀少的陕西省外,其余地区均是铁路网覆盖的地区。

这就意味着当灾荒来临时,灾民可以搭乘火车迅速逃离灾区,救灾物资与人员也可以迅速抵达灾区,1877—1878年饥荒时港口堆满粮食却无法将其有效运输到内陆的灾区,1,000万人活活饿死的人间惨剧再也不会重演。当时京汉、津浦、京奉、京绥、陇海等铁路沿线聚集着大量的灾民,“或有意远行,或竟就食,沿途络绎,所至成群”。

另外,大批华北的灾民远徙东北,即所谓的“闯关东”,正是在1920—1921年期间,迁入东北的移民先后突破了10万与30万人的大关。这一切,如果没有铁路这一新引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就可能意味着此次大灾荒的死亡人数会远远超过50万人。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